信息披露漏洞急需堵住
9月12日,证监会公告了2013年年报审核情况及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督报告。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启动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直通车业务,即上市公司通过电子化、直通式的自主信息披露来取代当前的被动披露。不过,财务会计披露事项存疑这个老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财报披露质量仍待提高
据了解,今年沪深交易所共完成2018家公司的年报审核,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对公司经营业绩、会计处理、内部控制、现金分红、承诺履行等事项进行了关注,同时首次试行公开了180余家公司的年报问询情况,加大了监管公开力度。
证监会派出机构对775家公司的年报进行了重点审核;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门选取了8家公司年报进行审核;证监会会计监管部门抽样审阅了415家公司的年报、内控评价报告和内控审计报告。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高级经理孙学梅表示,具体来看,年报审核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在部分上市企业年报披露不准确、不完整,披露前后不一致,报表项目列报不当,或者部分内容未按规定充分披露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年开启的信息披露直通车中,部分上市公司因工作失误、把关不严等原因被多次“打补丁”或修正,这也让年报审核更快速地了解到问题所在,方便了监管部门工作。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从年报审核情况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有所提升,但仍存在3大问题,包括信息披露不规范、财务会计披露事项存疑和其他披露事项存在不规范。
一是部分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年报披露不准确不完整,部分内容未按要求充分披露,部分公司重大合同、政府补助等信息未及时披露,内控缺陷认定标准参差不齐。
二是财务会计披露事项存疑,部分公司资产减值、研发支出资本化或费用化标准不准确,部分公司会计政策未明确等。
三是其他披露事项存在不规范情况,部分上市公司高管违规减持,关联方资金占用的情况仍存在,存在超期承诺未履行等情况。
孙学梅分析,财务会计披露事项存疑也是上市企业年报中频出的问题之一。在审核中发现,部分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披露事项存疑,例如企业的研发支出资本化标准不明确,存在会计差错的公司仍占一定比例。同时,部分公司债务重组确认依据、重大会计估计适当性、基于评估增值的公允价值调整存疑,或者资产减值、坏账准备、折旧、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等计提依据不充分。
这些都是部分企业年报审计“被点名”的原因。
对此,孙学梅建议,这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强化年报审计风险责任意识,从业务的承接、审计计划的制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实施、审计报告的完成和出具到质量控制政策的有效实施等,全过程都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这也有利于保证第三方中介机构的权威性。
发布年报的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报告
跟随2013年年报审核情况同时发布的,还有年报的执行会计准则的监管报告。张晓军表示,年报的执行会计准则的监管报告,主要针对年报审阅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日后的监管工作提供建议。
针对执行会计准则,上述监管报告建议采取以下监管措施,即向相关会计师事务所问询,了解相关情况,安排专项核查进行了解,发布年报简报,以多种方式向市场传递监管标准,完善信披体系,并研究会计准则和内控规范的执行问题。
“堤内损失堤外补”,已成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惯用手法。在投资者非常重视利润表的前提下,这种操纵手法可以说“百发百中”。监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王雪表示,现行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对会计处理的规定也是原则性的条款,以广泛适用于各类经济业务。上市公司须根据准则原则性规定,选择与其自身实际生产经营特点相适应的具体会计政策,否则难以向投资者提供有利于其进行投资决策的财务信息。
然而,年报分析发现,仍有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政策照搬照抄会计准则的原则性规定,未反映企业业务特点。如部分医药行业公司对内部研究开发支出资本化的会计政策照搬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原则性规定,未根据自身业务模式进行个性化披露,无法让报表使用者了解公司研发流程及其主要阶段,进而合理判断公司研究开发支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
针对年报审阅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张晓军在发布会上表示,证监会将从完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监管机制等方面着手,并与财政部共同研究解决会计准则、内控规范执行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采取相应的举措。